技术 | 水泥熟料煅烧的液相量、液相黏度和烧结范围
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硅酸三钙是通过液相烧结进行的。在高温液相作用下,硅酸二钙和游离氧化钙都逐步溶解于液相中,以离子的形式发生反应,形成硅酸三钙,水泥熟料逐渐烧结,物料由疏松状态转变为色泽灰黑、结构致密的熟料。
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由于含有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硫酐、氧化钛等易熔物,其最低共熔温度约为1250℃。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液相量会增加,液相黏度会减小,使参与反应的离子更易扩散和结合,也就是说液相在熟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受到水泥熟料化学成分和烧成温度的影响。
既然液相量与化学成分有关,那么在配料上将如何控制呢?根据以往的经验,选定义为1450℃下(比较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液相量,液相量按下式计算:
L=3.0A+2.25F+M+R
式中,L、A、F、M、R分别表示水泥熟料的液相量、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钠和氧化钾的合量。
水泥熟料的烧成在现阶段的工艺条件下(预分解窑),液相量一般控制在20%-30%的范围内。这个范围是对所有水泥厂而言的,就某个厂来讲显然是太宽了,各厂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厂情的最佳控制范围。
液相量不仅和组分的性质有关,也与组分的含量、熟料烧结温度有关。一般铝酸三钙(C3A)和铁铝酸四钙(C4AF)在1300℃左右时,都能熔成液相,所以称C3A与C4AF为熔剂性矿物,而C3A与C4AF的增加必须是Al2O3和Fe2O3的增加,所以熟料中Al2O3和Fe2O3的增加使液相量增加。
熟料中MgO、R2O等成分也能增加液相量,但MgO和R2O在含量较多时为有害成分,只有通过增加Al2O3和Fe2O3的含量增加液相量,才有利于C3S的生成。但液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液相量易导致结大块、结圈。
液相黏度对硅酸三钙的形成影响较大。黏度小,液相中质点的扩散速度增加,有利于硅酸三钙的形成。液相黏度与液相组成有关,R2O含量的增加,液相黏度会增加,但MgO、K2SO4、Na2SO4、SO3含量增加,液相黏度会有所下降。
虽然C3A和C4AF都溶剂矿物,但它们生成液相的黏度是不同的,C3A形成的液相黏度大,C4AF形成的液相黏度小。因此当熟料中C3A或Al2O3含量增加,C4AF或Fe2O3含量减少时,即熟料的铝率增加时,生成的液相黏度增加,反之则液相黏度减小。即液相黏度随铝率增加而增加,几乎是成直线的增加。
从烧成的角度看,铝率高对烧成不利,使C3S不易生成;但从水泥熟料性能角度看,C3A含量高的熟料强度发挥快,早期强度高,而且C3A的存在对C3S强度的发挥也有利,同时有适当含量的C3A,使水泥熟料的凝结时间也能正常。所以铝率要适当,一般波动在0.9-1.4之间。
提高温度,离子动能增加,减弱了相互间的作用力,因而降低了液相的黏度,有利于硅酸三钙的形成,但煅烧温度过高,物料易在窑内结大块、结圈等,同时会引起热耗增加,并影响窑的安全运转。
既然液相黏度对硅酸三钙的形成影响很大,那么又该如何控制液相黏度对熟料烧成的影响呢?
我们知道,影响液相黏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化学成分,我们同样先把温度定义为1450℃(比较接近于生产实际),液相黏度就只与化学成分有关了。
再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实验,测得每种组分在该温度下的液相黏度与其含量的关系,然后把他们加起来,就可以得到该熟料的一个有关“液相黏度”的值了,这个值与配料有关,可以人为控制。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加起来所得的液相黏度值,并非熟料真正的液相黏度,因此需加一“准”字区别。但对于大工业生产来讲,重在控制其变化趋势,控制其稳定性远比控制其绝对值来得重要,因此有这么个加起来所得的“准液相黏度”概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生产。
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的有关实验,建立起来的有关因素与液相黏度的一些关系如下。虽然这些关系是有条件的,但我们可以先甩开条件,仅看看某因素对液相黏度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力度,也已经是很有意义了。
液相黏度与铝率(Al2O3/Fe2O3)的关系:
n1=0.77P+0.92
液相黏度与碱(K2O和Na2O)的关系:n2=0.35R+1.65
液相黏度与三氧化硫(SO3)的关系:n3=1.65-0.38S
液相黏度与硫酸碱(K2SO4和Na2SO4)的关系:n4=1.75-0.25Q
液相黏度与氧化镁(MgO)的关系:n5=1.42-0.06M(MgO=1%-3%)或n5=1.30(MgO>3%)
该水泥熟料的“准液相黏度”:n=n1+n2+n3+n4+n5。
在前面提到,液相量与烧成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液相量越多。
就大工业生产来讲,在熟料烧成中并非液相量越多越好,而是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因素,有一个比较适中的范围。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影响烧成的因素很多,因此烧成温度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造成烧成液相量的波动。反过来讲,液相量的波动必须受到一定的控制,那么允许波动的温度也就受到了制约,这个制约的温度范围就是烧成范围,与原料的成分有关。
所谓烧成范围,指生料加热到出现烧结所必需的最少液相量时的温度(开始烧结的温度),与开始出现大块(超过正常液相量)时温度的差值。
生料中的液相量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增加,其烧结范围就较宽;如果生料中的液相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很快,其烧结范围就窄。我们希望烧成范围越宽越好,这样窑的抗干扰能力强,热工制度稳定,当窑内温度波动时,不易发生跑黄料或结大块等现象。
一般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烧结范围在150℃左右。
在其他条件允许情况下,降低铁的含量,增加铝的含量,烧成范围变宽。
(本文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