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备件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分解窑如何挂牢和维护窑皮

来源:http://www.cement365.com     发布日期:2015-04-10    编辑:钟婷
核心提示:目前大多数窑衬的使用寿命证明,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的习惯认识与操作并不适用于预分解窑,尽管影响窑砖使用周期长短的因素很多,但大多与挂窑皮方法不当有关。 本文对分解窑如何挂牢和维护窑皮进行探讨。

  目前大多数窑衬的使用寿命证明,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的习惯认识与操作并不适用于预分解窑,尽管影响窑砖使用周期长短的因素很多,但大多与挂窑皮方法不当有关。 本文对分解窑如何挂牢和维护窑皮进行探讨。

  1 新窑砖如何挂牢窑皮

  窑皮是分解后的生料经过高温煅烧后粘黏在耐火砖上的熟料。 但由于裸砖时的窑内温度不能过高,只是让砖表面略有液相即可, 否则会更严重伤害衬砖,因此,窑皮的烧结程度要低于正常熟料。 然而,正是因为窑皮的存在,保护了耐火砖不再继续受火焰及后来物料的侵蚀, 为正常煅烧所需高温创造了条件,因而备受操作者的爱护和关注。这个过程的操作要点是:第一,投料挂窑皮的料量不能过大,一般为正常料量的 1/3;第二,挂窑皮是以砖与生料同时具有适当高的温度为前提,这个温度足以让生料与衬砖形成部分液相间的结合而黏结;第三,全窑的砖温不会一致,只有烧成带的砖表面温度最高才对,窑皮只有挂在此位置才正确, 否则的话会为后来的操作带来诸多困难。对于预分解窑,为防生料下冲到窑内,投料前必须拉大排风,此时,窑内高温段会随风迅速后移,生料便挂在烧成带以后的位置,甚至接近窑尾,这正是很多窑的窑皮拉得很远的原因。 因此,能控制全窑的砖表面最高温度始终准确在烧成带,而且同时满足前两条要求,就要求有较高的操作水平。

  预分解窑与传统窑不同:一是进窑的生料已经分解(离线炉另当别论),窑内所需要的热量已经减少一半以上, 而且挂窑皮的生料成分可以与正常煅烧一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配制专为挂窑皮的特殊生料。二是窑速应该提高到3r/min 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使窑的一周挂上等厚均匀的窑皮。三是投料前必须要有高负压,才能防止生料进预热器后产生窜料,但同时又要避免窑内高温带向窑尾后移。

  为了挂好窑皮,应注意:

  1)挂窑皮时的喂料量不能过大

  因为此时窑内只是依靠耐火砖的蓄热量,而且篦冷机内也无熟料,没有回收的热量可以利用,窑温不足以支撑正常煅烧。 投料量少,并不是为低窑速投料创造条件,让物料与窑砖的接触时间延长。

  2)控制好挂窑皮时的 4 个温度

  决定挂窑皮牢固程度的关键因素是生料与窑砖的表面温度适宜。 这可由 4 个温度来判断:烧成带温度应该让砖表面发亮,窑尾温度达到 900℃以上,分解炉给煤后温度达到 850℃,C1出口温度达到 300℃。 如果烧成带窑砖表面温度不够,仅窑尾温度够时,则此料不可能黏在砖上形成窑皮而出窑,俗称“窜料”;当窑砖表面温度够,而窑尾温度低时,生料需要向砖吸收更多的热,在挂上一层极薄窑皮后,剩余生料仍然要窜出来;如果 4 个温度都不够,则更会严重窜生料;反之,如果 4 个温度都过高,极热生料就会将砖推掉一大层,俗称“推车”,甚至“垮窑”酿成事故。 所有这些,绝不是靠延长物料与砖的接触时间就能避免的。

  3)必须提高窑速

  只有转到下部的窑砖与来料接触才能挂上窑皮,当窑转一周所用时间分别为 20s、40s 以及 60s 时,整圈窑砖烧蚀与窑皮黏结的均匀程度都会有较大差异,

  但这种差异目前尚未足以让管理者与操作者担心,相反, 更多的顾虑却是担心生料会在高窑速下窜出,而将提高窑速视为禁区。 理论与事实都证明,低窑速无法挂匀及挂牢窑皮,而分解充分、窑温足够的条件下,高窑速使传热均匀,不但不会窜料,而且更利于防止窜料。

  4)缩小拉风与投料之间的时间间隔

  该间隔不应超过数秒钟,以保持窑内刚刚建立的4 个温度的理想分布。 为此,需要生料快速入窑的一系列控制手段。比如:生料出库已进行回库小循环,只要打开提升机的回库与入窑的三通阀,料就能快速入窑;三通阀应该设计为快速气动切断阀,而不是电动调节阀或手动阀;对于双系列预热器,考虑物料经过斜槽的时间,在开启高温风机风门时,更应有提前量,只要风门一开,物料就能进入 C1。只有满足以上要求,才可抑制系统强大负压所造成的高温段向后移动的趋势。 那种为减小窑头负压过大,靠提前开启篦冷机冷却风机鼓入冷风的做法,不能解决窑内高温段后移的问题。

  采取上述方法,从开始投料到正常喂料量所需时间最多两个班。而用传统挂窑皮的方法,要经过 1 天,甚至 2~3 天。

 2 窑皮维护的措施

  2.1 窑皮损坏的原因

  窑皮的时长时落必然导致衬砖的烧蚀。 考察发现,凡是运转周期长的窑,首先是窑皮稳定,而其关键在于原燃料成分的稳定。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突然一股难烧的生料来到时,表现为料子吃火,此时操作必然要加煤,窑皮会因此而受伤,再加之此料与窑皮的成分差距较大,也迫使原窑皮难以保持。 又比如煤的热值忽然变高,火焰形状与温度就立刻变化,原有窑皮也必然受伤。 再有喂煤量和喂料量的波动,甚至断煤、断料,都对窑皮有极大的威胁。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操作员难以预料的,待发现之时,危害已经发生,能做的只有采取补救措施,降低危害程度而已。

  2.2 稳定原燃料和操作

  稳定窑皮比挂窑皮更重要,因为挂窑皮只关系一次损失的大小,而原燃料以及窑操作的不稳定,则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窑皮与窑衬的安全, 造成的损失更大。 因此,只有生产的均质稳定才是企业高产优质低耗安全运转的保证。

  不少企业提出要严密监视筒体表面温度,发现窑皮蚀薄、筒体温度升高,要及时补挂,补挂时要适当减少喂料量,且不考核补挂的班产量。 这种做法说明对均质稳定的运行特点认识不足,是用不稳定的办法补挂窑皮,没有分析窑皮为什么会变坏,更没能提出如何让窑皮稳定的措施。 如果喂料量过高影响窑皮质量,则减料不是在窑皮薄时的应急措施,而是正常操作就不应盲目追求高产, 否则其危害的还不仅是窑皮,而是各项经济指标都会受到影响。

 3 如何衡量挂窑皮与护理窑皮效果

  一般是看窑衬运转周期长短,或筒体红外测温仪观测周向的温度分布均匀性以及窑轴向温度分布是否合理。 但是,所有这些手段都是对每台窑的历史进行比较才能看出,不同窑之间的比较因为有很多差异而有局限性,比如,耐火砖自身质量、筑炉水平、窑筒体的机械状态、生料易烧性、燃烧器性能与调整、操作中对窑热负荷的控制以及操作稳定性等。只凭挂窑皮与护窑皮的方法不同,显然难以得出绝对令人信服的结论。 目前国内最长的窑衬安全运转周期可长达450d,与此相比,大多数窑的运转周期仅 300d 左右 ,甚至 200d 左右,差距不可谓不大。据了解,创 450d 纪录的窑, 不仅原燃料稳定程度为国内同行中少有,而且砖的质量与窑的机械状态也是极佳,其他方面还有待调查。 作为评价挂和维护窑皮操作方法的优劣,并不是一个例证就可说明清楚。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发展,耐火材料品种的增加及其性能的提高, 为挂好和维护窑皮创造了条件,企业应不断摸索和实践。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