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备件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预分解窑产生黄心料的原因及处理

来源:http://www.cement365.com     发布日期:2015-05-19    编辑:钟婷
核心提示:黄心料不但影响熟料的颜色、后期强度,而且降低熟料的易磨性,使水泥磨机的产量降低、粉磨电耗升高。比较详细地分析论述了产生黄心料的诸多主客观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

  预分解窑在熟料煅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黄心料。黄心料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水泥的颜色;使熟料的易磨性变差,降低水泥磨的产量,增加水泥粉磨电耗;游离氧化钙含量偏高,影响熟料的后期强度;等等。现根据在水泥厂20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比较详细地分析、论述产生黄心料的诸多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

 1 理论分析

  熟料主要含有氧化钙、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等四种氧化物,其中氧化钙、二氧化硅、氧化铝都是白色,氧化铁在氧化气氛下为黑色,在还原气氛下由于CO和三价铁反应生成二价铁而显现黄色。熟料煅烧过程中,如果窑内通风不良,就会使煤粉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形成还原气氛,熟料在烧成带就会呈黄色。熟料进入冷却带,由于氧气充足,氧含量大幅度增加,原来的还原气氛又变成了氧化气氛,熟料中的二价铁就被氧化成三价铁,熟料的颜色又变成了黑色。但此时的熟料已经结粒,氧气扩散到熟料内部比较困难,氧化反应只是发生在熟料表面,所以熟料颗粒的外表面呈现黑色,而其内部呈现黄色,这就是黄心料的形成过程。可见,产生黄心料的主要原因,就是煅烧过程中产生了还原气氛。

 2 实际生产原因

  2.1 原燃材料有害成分的影响及处理

  原燃料中碱、硫、氯等有害成分含量过高,尤其是硫碱比越高,窑尾下料斜坡、预热器下料缩口等部位越容易结皮,从而导致系统通风不良,分解炉及窑内产生还原气氛,煤粉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增加形成黄心料的机会。碱、硫、氯在预热器、分解炉及窑内的循环富集,形成低熔点的盐类,容易在窑内结球、形成长厚窑皮乃至结圈,预热器及分解炉的下料缩口等部位出现结皮,影响系统通风,窑内及分解炉内容易产生还原气氛,增加形成黄心料的机会。所以正常生产时,一定要控制原燃料中的有害成分,控制 进 厂 原 煤 的 全 硫 含 量 w(St)<1.5% ,熟 料 中w(K2O)<0.3%,w(Na2O)<0.3%,硫碱比<0.8,以减少硫、碱、氯在窑尾及窑内的循环富集;同时,加强对窑尾烟室、上升烟道等部位负压值的监控,发现有结皮迹象,及时用高压水枪进行处理。

  2.2 生料中Fe2O3含量的影响及处理

  生料中Fe2O3含量大,对煅烧产生的还原气氛更加敏感,出现黄心料的几率更大。因在还原气氛下,Fe2O3含量较大时,增加了Fe3+被还原成Fe2+的机会和形成的数量。另生料中Fe2O3含量大,生料的易烧性好,煅烧时液相可能会提前出现且数量增多,易造成熟料结粒变粗或结大块。若窑内生料量又过多,则火焰就会变短变粗,烧成带的温度就会过于集中,火焰高温区相对前移,在烧成带和冷却带的交界部位很容易长前结圈,这又会影响窑内通风,使煤粉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而形成还原气氛,增加产生黄心料的几率。所以正常生产时,不能片面追求生料的易烧性,盲目增加生料中的Fe2O3含量。

  2.3 生料中CaO成分的影响及处理

  生料中的CaO含量增大,出现黄心料的几率也会增大。因随着CaO含量的增加,熟料的易烧性下降,操作上就要增加窑头的用煤量,以提高烧成带的温度。当窑头的用煤量增加过多,造成风煤配合不合理时,窑内就会产生还原气氛,增加产生黄心料的几率。所以正常生产时,一定要控制CaO的含量不能过高(熟料中的w(CaO)≤68%),否则增加产生黄心料的几率。

  2.4 生料质量和分解率的影响及处理

  如果生料质量合格率低、质量波动大时,当窑的单位容积产量偏低,则对窑的热工制度影响相对小些,产生黄心料的几率也小;当窑的单位容积产量偏高,则生料吸收的热量波动大,对窑的热工制度影响就大,产生黄心料的几率也大。如果入窑生料的分解率偏高,其在窑内吸收热量少,操作上如不减少窑头煤量,就造成煤粉量的相对过剩,窑内出现还原气氛,产生黄心料的几率增大。如果入窑生料的分解率偏低,其在窑内吸收热量大,操作上如加煤量过大,就造成煤粉量的相对过剩,窑内出现还原气氛,产生黄心料的几率增大。所以正常生产时,保证生料中CaO和Fe2O3的合格率达到90%及以上,入窑生料的分解率达到90%以上,则有利于减少产生黄心料的几率。

  2.5 单位容积产量的影响及处理

  当窑的单位容积产量小于设计值时,窑内有效空间大,窑内风速降低,煤粉燃烧时间增长,燃烧比较充分,不会产生黄心料,或产生黄心料的几率很小。当窑的单位容积产量大于设计值时,窑内有效空间变小,窑内风速变大,煤粉燃烧时间减少,发生不完全燃烧现象,增加产生黄心料的几率。当窑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如果窑内实际通风量小于煤粉燃烧所需要的风量,就会发生不完全燃烧现象。这时,如果采取加大排风量的办法,则窑内气流速度就会增加,煤粉燃烧时间还会缩短,加剧煤粉的不完全燃烧,更容易产生黄心料。所以,正常生产时,单位容积产量达到设计标准时,就不要再盲目增加产量,否则就容易产生黄心料。

  2.6 煤的影响及处理

  煤粉的灰分大、发热量低、挥发分低、细度粗、水分大时,容易造成煤粉燃烧速度减慢,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形成还原气氛。有时进厂原煤水分大、灰分大,为提高煤磨产量,保证窑生产所需的煤粉量,又错误地调整了出磨煤粉指标,如将细度由原来的小于12%提高到小于14%;水分由原来的小于1.2%提高到小于1.5%;则其结果严重影响了煤粉的燃烧速度,使火焰拉长,高温区后移,液相提前出现,窑内容易形成大块、结圈,窑尾下料斜坡、上升烟道等部位容易结皮,影响窑内通风,产生还原气氛下,增加形成“黄心料”的几率。所以正常生产时,要控制进厂原煤及煤粉的质量,原煤采购指标是:灰分小于20%,挥发分大于28%,发热量大于23000kJ/kg;出磨煤粉的指标是:细度小于12%,水分小于<1.5%。

  如果因市场及价格因素,必须使用部分品质较次的原煤,那最好每次最多采购为原煤预均化库存量的5%,并且要分堆放置和搭配使用;同时还要调整出磨煤粉的控制指标,如可将细度由原来的小于12%降低到小于10%;水分由原来的小于1.2%降低到小于1.0%。

  2.7 窑炉用煤比例的影响及处理

  预分解窑的窑炉用煤比例设计值一般是4∶6,但实际生产操作时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增加入窑生料量,就要增加分解炉的煤量,以保证入窑生料的分解率。如果生产条件受限制,不能增加分解炉煤量,只有依靠增加窑头煤量,强制提高烧成带的温度。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人为地造成窑内煤粉过量,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形成还原气氛,加大产生黄心料的几率。所以在正常生产时,在保证窑尾废气、分解炉出口废气CO的浓度φ(CO)小于0.3%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窑炉用煤,尤其是增加分解炉的用煤量,有利于提高窑的产质量。

  2.8 燃烧器的影响及处理

  燃烧器的喷嘴越接近料层,越容易产生还原气氛。因为喷嘴靠近料层,火焰与物料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氧气含量不足,在物料表面产生严重的还原气氛。同时,未燃或正在燃烧的炭粒又容易掉落在熟料中,而掉落到熟料中的炭粒,减少了与氧气的接触机会,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现象,产生还原气氛。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当燃烧器的中心在第四象限的(50,-30)位置、端面伸进窑内大约200时,煤粉燃烧比较理想,窑皮的长度、厚度比较理想,窑内不产生还原气氛。

  燃烧器内风、外风、煤风比例不合理,风煤混合不好,煤粉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产生还原气氛,增大产生黄心料的几率。过小的外风喷出速度,影响直流风的穿透能力,减弱对入窑二次风的卷吸,导致煤粉与二次风不能很好地混合,煤粉燃烧不完全,产生还原气氛;过大的外风喷出速度,会引起过大的回流,强化煤粉后期混合与燃烧,使火焰核心区拉长,同样导致煤粉燃烧不完全,使窑尾温度过高。内风比例增加,火焰变粗,高温部分集中;内风比例减少,火焰变长,火焰温度相对变低。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内外风的比例控制在4∶6~3∶7时比较理想。

  2.9 窑炉用风比例的影响及处理

  三次风负压值偏大,窑尾负压值偏小,表明入分解炉的风量相对过剩,入窑的二次风量相对减少,造成窑内通风量不足,煤粉易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形成还原气氛,窑尾温度容易升高,窑尾上升烟道、窑尾下料斜坡等部位容易结皮,影响窑内通风,增加形成黄心料的几率。所以正常生产时,在保证分解炉内煤粉完全燃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三次风闸板的开度,控制窑尾负压值在300~400Pa,三次风负压值在300~600Pa,目的是保证窑内用风量,使煤粉能够完全燃烧,不产生还原气氛。

  2.10 系统漏风的影响及处理

  窑尾密封装置出现漏风,外界大量冷风被吸进窑内,不但降低窑内通风量,影响煤粉的燃烧,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现象,而且降低窑尾的废气温度,影响入窑物料的预热。窑头密封装置出现漏风,增加入窑的冷风量,减少了入窑的二次空气量,影响煤粉的燃烧,容易使煤粉发生不完全燃烧现象。预热器、分解炉等密封部位出现漏风,外界大量冷风被吸进预热系统,不但降低系统的通风量,使煤粉发生不完全燃烧现象,而且降低系统的废气温度,影响各级预热器内的物料预热,降低入窑物料的分解率。预热器锁风阀发生漏风,影响物料预热效果和气料分离效果。篦冷机锁风阀发生漏风,影响风料的热交换,降低二次风温和三次风温,影响煤粉的燃烧。所以正常生产时,一定要加强工艺管理,经常检查系统的漏风情况,发现有漏风的部位,就要及时处理,减少因为漏风而产生的影响。

  2.11 二次风及三次风的影响及处理

  二次风温低,使窑内的煤粉燃烧速率降低,火焰相对变长,窑尾温度升高,造成窑尾下料斜坡、上升烟道等部位结皮,影响窑内通风,使煤粉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窑内形成还原气氛,增加形成黄心料的几率。三次风温低,使分解炉内的煤粉燃烧速率降低,影响入窑物料的分解率;同时,分解炉出口的废气温度升高,造成最下级预热器下料缩口等部位结皮,影响窑内通风,使煤粉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窑内形成还原气氛,增加形成黄心料的几率。所以在实际生产操作时,通过优化篦冷机的厚料层技术操作,尽量增加料层厚度,降低篦床速度,提高一室的篦下压力,使入窑的二次风温达到950~1000℃及以上,入分解炉的三次风温达到700~750℃及以上,提高煤粉的燃烧速率,保证煤粉完全燃烧,不产生还原气氛。

  2.12 窑速的影响及处理

  窑尾下料量过多,窑速过慢,窑内填充系数过大,一方面减少了窑内通风面积,造成窑内通风不良;另一方面,燃烧器喷嘴和料层之间的距离相对减少,已经燃烧的和没有燃烧的煤粉颗粒容易掉落在料层表面,发生不完全燃烧现象,增加形成黄心料的几率。所以在实际生产操作时,通过风、煤、料及窑速的优化匹配,采用“薄料快转”的煅烧方法,保持窑的快转率在90%及以上,增加物料在窑内的翻滚次数,有利于强化物料的煅烧。

  2.13 窑尾还原气氛的影响及处理

  窑尾废气中含有CO气体成分,分解炉出口废气中没有CO气体成分,说明窑尾存在还原气氛,分解炉内不存在还原气氛。这种生产条件下产生的黄心料,主要原因是窑内通风量不足,煤粉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足,使煤粉产生了不完全燃烧现象,窑内形成了还原气氛,增加形成黄心料的几率。所以在实际生产操作时,控制窑尾废气及分解炉出口废气中的CO气体浓度φ(CO)在小于0.3%,保证煤粉完全燃烧现象,窑内不产生还原气氛。

  3 结语

  产生黄心料的原因很多,既有原燃材料及生料质量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煅烧操作方面的主观原因。处理黄心料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生产状况,找出产生黄心料的真正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样,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生产效果。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