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5 000 t/d生产线2009年9月投产,其窑头、窑尾喂煤均采用了某进口煤粉转子秤。运行半年来,出现了两次较为严重的下煤不畅甚至断煤现象,影响了窑系统的稳定运行。
1 转子秤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该煤粉转子秤采用的是重力检测的水平转子的工作原理,主要由转子腔、进料管、进风管、送风管、称重装置和驱动装置等组成。工作时,煤粉从进料管下到转子腔中,随着转子转动,煤粉相继充满转子的相应部位并被称重,同时根据设定流量调整转子转速,从而达到精确喂煤的目的。转子转到卸料口处的煤粉,受到下面的风压而被气力吹出,直接送到下一道工序,喂入窑头和分解炉中。
2 初次窑尾转子秤下煤不稳原因及处理措施
初次下煤不稳出现在投产试运行时,当时窑尾转子秤喂煤风机电流下降,预热器和分解炉温度下降,窑内伴有跑生现象。经系统检查,我们分析判断主要有两点原因。
(1)煤粉输送管道的工艺参数配置不合理,罗茨风机和煤粉输送管道配置失衡。
这是下料不畅的主要原因,煤粉输送系统的基本参数:一是煤粉输送量与输送风的质量比(也称料气比),取值一般在3∶1,根据实际情况略有变化;二是煤粉管道输送时的管道风速,取值一般>25 m/s,否则煤粉无法正常输送。前者是罗茨风机的选型基础,后者是管道的设计基础。该线窑尾转子秤罗茨风机配置风量93.51 m3/min,风压59.6 kPa,电机132 kW,其输送管道直径为325 mm(内径),经过仔细分析和精确计算,我们认为是输送管道直径过大导致下料不稳,因为管道直径过大,输送风速低,再加上水平管道较长,煤粉输送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管道煤粉沉积,引起输送系统送煤不畅,从而导致喂煤不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同设计单位协商后,将输送管道直径改小为275 mm(内径),并且拉直了部分水平管道以减少阻力。但如果管道直径取值过小,则风速过高,阻力过大,输送就不经济,同样不合理。
(2)仓重控制不稳,料位偏低,引起下料不畅,经测量,有时候料位只有仓有效容积30%左右,根本不能满足稳定下料的需要。据此,我们要求系统正常时要稳料操作,料位应保持在仓有效容积的40%以上。
上述措施使转子秤下煤不稳的现象消除。
3 第二次转子秤下煤不稳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4个月后,窑头、窑尾转子秤开始同时出现下煤不稳的情况,且越来越厉害,严重时长时间不下煤,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我们分析认为:
(1)煤粉水分较大。该生产线地处南方,本来就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加上近期又碰上阴雨天气更是雪上加霜,一般情况下,进厂原煤水分都在15%以上,入窑煤粉水分有时高达5%以上,0.08 mm筛筛余量一般为2%~4%,均与要求控制值相距甚远。由于煤粉湿度大,细度细,煤粉的流动性大为降低,很容易在仓壁粘结,仓锥斗处起拱、堵塞,从而影响下煤稳定。我们通过调整煤磨工艺参数,加强通风,适当提高入磨废气温度,由200 ℃升至230 ℃,煤磨出磨温度由65 ℃升至75 ℃;同时我们抓好仓体的保温密封处理,如仓尾部以前因加装压缩空气助流装置而无法使用保温材料,这次我们就采用电热带缠包进行保温;原来没有进行保温的下料管也进行了保温处理,避免结露现象的产生。我们还利用停窑机会对煤粉仓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
(2)收尘管堵塞。转子秤的收尘管,由秤进料口端下料管接至煤粉仓的顶部,使秤体内与煤仓负压保持一致,同样由于煤粉湿等原因,收尘管常常堵塞,加剧了秤下煤不稳。我们对收尘管的清堵保温和收尘管阀门的调整,使秤体内的余风能及时排走,从而保证下料不受影响。
(3)转子上表面与顶板间隙过大。间隙测量值为0.55 mm,造成喂料风从转子顶部间隙中向下料管回窜,阻碍物料下流造成波动及断料。我们对转子上下表面及底板、顶板进行机械加工,恢复了其平面度。调整转子上表面与顶板间隙至0.3 mm,杜绝了窜风现象对下料的影响。
(4)原助流装置效果欠佳,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我们便在煤粉仓顶部加装了3根压缩空气管道,在下料不畅时用压缩空气进行清堵,效果颇佳。但要注意不能频繁使用,因为压缩空气水分较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对转子秤的日常维护,如规定空压机储气罐每小时放水一次等。这些措施的采用,下煤不稳的故障被排除了,系统运行恢复了正常。
4 结束语
以上故障处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影响转子秤喂煤系统稳定的原因,往往不在于转子秤本身,而常常是外部因素,如煤粉水分与质量、煤粉仓的密封与保温、罗茨风机与输煤管道配置平衡等问题。所以,我们要用系统思维、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加强转子秤的系统管理和维护,为窑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