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备件网首页 > 技术干货 > 正文

技术 | 托轮间歇性“歇轮"的处理

来源:《德州中联大坝水泥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0/9/18 编辑:张翀
核心提示:托轮间歇性“歇轮"的处理
一、现状

现场观察,Ⅱ档右侧(从窑头看)托轮“歇轮” 时间较长。轮带与托轮之间最大间隙为10mm;左侧托轮“歇轮”时间较短,最大间隙为4mm,受力较大。I档托轮也有轻微的“歇轮”现象,右侧托轮与轮带间隙最大为2mm,左侧托轮与轮带间隙最大为1mm。由于变形部位离传动装置较远,齿轮咬合基本正常。

二、原因分析

经过现场观察分析,一致认为造成2号窑I、II档托轮间歇性“歇轮”的原因是回转窑内20m~28m窑皮异常。如图1所示,在回转窑20m~28m之间。径向温差最大相差180℃,造成回转窑筒体因膨胀量不同而发生变形,从而造成I、II档托轮发生了间歇性“歇轮”现象。


图1 筒体扫描仪显示图

三、处理方案

针对这种情况,存在两种处理意见:一种认为立即止料停窑,待窑内冷却后进入窑内将异常窑皮打掉。这种方法至少要停窑两天,还得重新点火烘窑,经济损失巨大,且停窑还有可能造成窑体发生永久性变形;另一种方法在回转窑运转过程中通过采取工艺措施,将异常窑皮处理掉。使窑筒体变形逐渐恢复正常,但需严密监控托轮瓦温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出现烧瓦等重大机械事故。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四、处理过程

针对2号窑20m~28m窑皮异常造成的回转窑筒体变形,该公司首先减少了投料量,投料量由195t/h减至180t/h,窑速由3.96r/min减至3.6r/min,以减少回转窑负荷。然后采取措施处理异常窑皮:


(1)调整配料方案,在保持KH:0.91±0.02,IM=1.5±0.1不变的情况下,将SM=2.7±0.1调整为SM=2.8± 0.1,减少液相量;


(2)窑头喷煤管每4h移动一次,移动范围从0~300mm,不要太大,因为回转窑内耐火砖特别是过渡带尖晶石砖已经很薄,要防止温差过大造成“红窑”;


(3)移动喷煤管时,配合调整内外风,喷煤管拉出时,减少外风,增大内风,以缩短火焰;喷煤管推进后,减少外风,增大内风.以增长火焰。公司再次要求窑操作员密切关注托轮瓦温度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且要求现场岗位工密切注意筒体与筒体垫板之间的间隙,防止回转窑发生“缩径”。


16:00时20m~28m处异常窑皮变化不大,但II档左侧托轮1温度由原来的32℃上升到41℃。2号瓦由原来的30℃上升到42℃,右侧托轮的3号、4号瓦基本没有变化。为防止托轮1号、2号托轮瓦温继续升高,对1号、2号托轮瓦进行换油冷却,同时对左侧托轮进行了调整。将左侧托轮顶丝向左旋转90°,即将左侧托轮向左退1m,然后密切关注托轮瓦温度变化;18:00时左侧托轮1号瓦稳定在38~40℃、2号瓦温度稳定在39~41℃;20:00时筒体扫描仪上观察,发现20m~28m处异常窑皮有掉落的趋势;23:00时20m~28m处最大温差缩小到105℃,最高温度385℃,最低温度270℃,现场观察I档托轮“歇轮”现象消失, II档托轮“歇轮”时间缩短,右侧最大间隙变为5mm;3月15日8:00时20m~28m处异常窑皮基本全部掉落(见图2),从筒体扫描仪上观察,20m~28m处之窑皮比较平整,筒体温度在350~387℃之间;3月15日9:00将II档左侧托轮调回原位,同时将窑投料量和窑速提至正常;3月15日22:00时II档托轮间歇性“歇轮”现象基本消失。


图2 筒体扫描仪显示图

五、结束语

虽然这次间歇性“歇轮”问题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最终得到了成功处理,但造成事故的原因,我们必须深度反思,以防再出现类似事故。间歇性“歇轮”事故是由于20m~28m处异常窑皮造成的,而异常窑皮又是怎样出现的呢?2011年3月12日由于回转窑2.5m处出现“红窑”而止料停窑,挖补后点火于14日2:00投料,在点火期间,由于煤粉较湿且回转窑间歇性转窑,使煤粉在20m~28m处沉落粘结,投料当天晚上下大雾,筒体扫描仪失真,现场用测温枪检测20m~28m处温度较高,超过410℃,采用筒冷风机和压缩空气进行喷吹,导致该处挂上了很厚的窑皮,9:00雾散去后,停掉了风机和压缩空气,由于此处窑皮粘挂的强度不同,疏松的窑皮很快掉落,造成异常窑皮的出现。虽然这次事故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反映了操作经验不足,今后在操作中一定要注意窑皮的粘挂和保护,防止异常窑皮的再次出现。


作者:李仁龙

来源:《德州中联大坝水泥有限公司》

中国水泥备件网微信公众号(关注查询更多资讯)

(本文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