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备件网首页 > 技术干货 > 正文

技术 | 浅谈烧成系统工艺事故的预防

来源:《安康市尧柏水泥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1/4/8 编辑:张翀
核心提示:浅谈烧成系统工艺事故的预防

引言


当前,4000t/d及以上熟料生产线占主导地位,随着窑径、炉径、预热器及下料管管径的加大和持续优化,工艺事故不断下降,系统稳定性增强,窑连续运行天数指标不断刷新,但大多数水泥企业仍然达不到年度零工艺事故。每起工艺事故均会造成生产成本急剧升高,同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极大,因此有必要对工艺事故进行预防控制,力争实现全年零工艺事故。笔者结合近年来针对工艺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局部技改和运行控制措施,取得了实效,现进行总结,供同行参考。


一、工艺事故预防控制


1.1 预热器结皮、堵塞事故的预防


预热器结皮、堵塞原因较多,常见的有:挂片损坏脱落、结皮脱落、翻板阀卡死或脱落、原料或煤碱、硫、氯等有害成分高等等方面。此类事故涉及到的因素多,预防难度大,必须通过强化监控、局部技改和操作配合到位才能实现。


(1)强化监控方面。下料管堵塞部位基本上都在翻板阀上部,翻板阀到旋风筒锥体距离较长,若等锥体部位负压表开始变小时,堵塞已经比较严重了,空气炮排除堵塞的效率降低,监控比较滞后,起不到提前预警的作用。该公司对C₄、C₅下料管上安装负压表,提前预警,强化监控。若有变化,立即启动下料管处的空气炮,进行物料疏通。


文献指出,影响预热器结皮和堵塞的原因主要是生料和燃料中含碱、硫和氯等有害成分的“内部循环”。内部循环大小用“循环系数”表示,即入窑煅烧物料中的碱含量与喂入预热器前生料中碱含量之比,约为1.5~3.1。生料中氯含量大于0.2g/kg熟料,碱含量大于20g/kg熟料,就必须采取措施,否则有结皮的危险。


文献没有对硫含量进行说明。根据公司检测结果,C₅下料管取样,硫含量必须控制在2.5%以内,否则结皮风险较大,但很多水泥厂没有对此项进行检测。因此,每周内必须进行一次氯、碱、硫成分的检测,增加监控预警。若发现超标,可以对有害成分的原料进行调整。


(2)局部技改方面。因维护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堵塞事故也占有一定比例。从频次和性质来看,主要是耐热件损坏脱落较多。其实内筒损坏原因很好分析,目前旋风筒内筒大多是用耐热钢加工成挂件结构,为了便于安装,每块面积较小,精度粗糙。这样组装好的内筒存在孑L隙多而且大的缺陷,在高温高粉尘浓度和高风速的工况下,内筒材质薄弱处极易断开掉落。因此采购内筒时,应选择加强型,每块挂片尺寸要大要厚,挂钩从每块2个点,改为上下整体扣式,提高精度。


1.2 窑结圈、结蛋事故的预防


从本质上看窑结圈、结大块、结蛋现象均属于窑皮演变的范畴,可以归属一种故障类型。窑在正常运行时,当窑温和熟料成分特别是液相含量和成分稳定时,窑皮能不断地自行粘挂和脱落,以保持相应的稳定厚度。但一旦失去平衡,如液相过多、窑温偏高或铁含量显著增大,液相就可能变稀,其包裹的熟料颗粒不再随窑壁运动,而是十分牢固地粘附在窑壁上,逐渐增厚并形成结圈。结圈一旦形成,再进一步恶化发展,结蛋现象就极有可能发生。因此,若解决结圈问题,结蛋现象将不会存在。


目前控制结圈局限于对液相量的控制,处理方法也局限于冷热交替煅烧。从生产实践看,这种控制和处理方法效果差,达不到预防控制和及时处理的目的。


(1)结圈预防控制指标和控制值。水泥熟料在煅烧温度下会出现一定量的以C₃A、C₄AF为主的液相,并且溶有fCaO和C₂S等。熟料液相量是形成窑皮的基本因素,C₂S的溶入促进窑皮强度的增大,Fe₂O₃能显著降低烧结温度和液相粘度,三者都促进窑皮的形成。因此,结皮值是控制结圈的指标,结皮值=熟料液相量+0.2C₂S+2F,结皮值一般控制在33~37之间,当结皮值大于40时,就会形成大块料和结圈。


(2)结圈的处理方法。首先通过调整熟料的三氧化二铁或KH值,将结皮值控制在范围内。其次将出磨生料直接入窑,出磨生料量占入窑投料量的70%以上,通过出磨生料内在成分的波动,加速窑结圈的剥落。一般处理12h即可达到目的。


窑尾形成的硫碱圈处理方法,首先降低生料或煤中的硫含量,其次通过增加系统通风量、延长火焰形状、调整煤粉和生料细度等措施,提高窑尾温度,促进硫碱圈的挥发,自行剥落,处理时间一般在2~3d。


1.3 红窑事故的预防


红窑分为两类,一种是新砖掉落红窑,另一种是砖薄引起的红窑。这两种引发的红窑均需要停机处理,故预防红窑事故十分重要。


(1)新砖掉落红窑。窑径大,砌砖采用砌砖机,若施工质量把控不到位,极易产生抽签掉砖。除了关注正常的砌砖过程质量外,需要对砌砖机所架的两侧位置及上下两点进行标记,砌完后,重点对3点钟、6点钟、9点钟和12点钟位置进行镶入插铁,特别是硅莫砖区域。有条件的厂家可以使用高温胶泥进行湿砌,提高整体牢固度。


(2)砖薄红窑。正常运行期间,重点做好窑皮平整性的维护,严防结圈结蛋对耐火砖的损耗,上面已叙述,不再重复。同时要关注副窑皮与主窑皮的位置和长度,根据主副窑皮长度优化镁铁尖晶石砖配砖长度;副窑皮容易频繁剥落,建议副窑皮区域使用硅莫红砖,增强抗剥落性能。


喷煤管烧砖的现象也占到红窑事故的一定比例。预防方法是:首先每次定位时关注喷煤管整体的安装位置,保证与正常生产位置一致性;其次,若更换内旋风备件时,要确认内旋风的角度和通风面积,防止加工失误引起事故;第三,防止喷煤管内风风道被煤粉磨穿引起火焰形状多变,临时性应急可以降低内风风量,以保证窑的安全运行为重。


1.4 堆雪人事故的预防


堆雪人与窑门罩结构、篦冷机的性能有很大的关联性。该公司使用的冷却机是第三代充气梁式,窑门罩小,三次风从单独的三次风罩抽取,建厂初期到2013年经常性因堆雪人停窑。经总结分析,主要原因是小窑门罩结构决定了二次风的流向单一,不存在流向三次风管方向,风中熟料细粉浓度高,均全部入窑,在窑内加热,再随熟料带回篦冷机,形成内循环,篦冷机高温区有大量的高温熟料细粉存在,是形成堆雪人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首先将喷煤管位置放在窑内400mm~600mm,在窑口处形成一定距离的冷却带,防止熟料表面存在熔融物状态下直接进入篦冷机;其次通过操作、配料和工序质量指标控制,减少飞沙料,降低内循环量;第三增加篦冷机前端面的空气炮和增加充气梁风机的风压,当风室风机跳停后,加快篦速降低料层,强化冷却;第四,检修期间,做好篦板篦孔的验收,保证畅通,安装间隙符合规范,充气梁内干净无料,开机前必须将固定篦板上的杂物清理干净,防止将篦孔进入的风堵塞或改变方向,有条件的可以预先辅设熟料或石子等块状物料。


1.5 篦冷机、窑门罩等高温区域新修复浇注料爆裂剥落事故的预防


篦冷机一段和窑门罩立墙和项部,属于高温区域和大面积施工,烘烤难度较大。加之水泥厂检修大多在冬季错峰生产期间,施工和养护条件较差,易出现投料期间新修复浇注料爆裂剥落事故。


预防浇注料爆裂剥落事故,首先要强化施工质量,此区域必须强化膨胀缝预留和排气孔的布置,在浇注料浇筑前,按250mm×250mm间距放置一次性筷子,浇筑初凝后,将筷子拨出,利于水蒸汽的排出。其次操作方面要注意烘烤和温升速率。对窑投料后,优化篦冷机的操作,控制二、三次风温上升速度。加快篦床速度和增大冷却风机频率来控制篦冷机内部风温上升,以小于100℃/h进行控制,温升速率与篦冷机浇注料的烘烤制度相一致,降低浇注料内部水蒸汽产生量,防止剥落和爆裂。


二、工艺事故控制理念


(1)做到事故原因分析全面性,克服“一事一议”和排除法的习惯思维。行业内针对事故产生的原因偏向于排除法,分析问题的原因局限在本次事故上,没有全面排查。这种思维制定的预防措施,起不到根本性防控作用。


(2)事故重在预防控制,建立每类事故预警控制指标和处置应急方案,防止事故扩大化。一些水泥厂没有建立预警指标和处置方案,等事故严重时,才制定处置方案,滞后性引起处置难度大,时间长和成本高。


(3)预防控制措施要坚持要到位。每次事故制定的预防措施是否到位要进行确认,更重要的是要对原来制定的预防措施进行检查跟踪,防止因检修或备件坏,引起部分预防措施失效而引发事故。


三、结束语

工艺事故的预防控制,可促进系统均衡稳定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能降低产品运行成本和生产经营的安全风险。事故控制重在预防,首先需要转变工艺事故控制理念,做到事故原因分析全面性,克服“一事一议”和排除法的习惯思维,建立每类事故预警控制指标和处置应急方案,其次要定期组织全面检查验证预防措施是否正常有效。



作者:杨金波

来源:《安康市尧柏水泥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备件网(关注查询更多资讯)

(本文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RECOMMENDATION